【試閱】徹底治好膝蓋痛
試閱內容一
你的膝蓋健康嗎?
當聽到「年輕而充滿活力的人生」這句話時,你第一個想到的會是什麼樣的情景?
光是想像一下到 40 ∼ 50 歲時,還依然能在足球場上奔跑或盡情運動,或是 80 歲還能登上最高山峰的山頂上感受到喜悅,就已讓人內心澎湃不已。
但若是想要享受這樣的生活,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方法雖然有很多種,但最重要的莫過於保持膝蓋的健康,
然而健康的膝蓋是靠天生的嗎?
不,從我 20 多年來的肌肉骨骼系統臨床經驗來看,
只要年輕時照顧好膝蓋,那麼誰都能夠保持健康的膝蓋,
甚至不需要花很多錢,只要改變自己的心態,並實踐幾件小事就可以了。
要擁有健康的膝蓋意味著不單只是復健的問題,而是要維持適當的身體活動和體能,
而且這麼做也能明顯減緩心血管疾病、腦中風、體力下降或罹患阿茲海默症等老化相關疾病,
因此,我們也可以把膝蓋的保養看作是維持年輕與活力的生活核心。
所以面對膝蓋的保養,我們應該超越現有的治療(Treatment)模式,而從治癒(Healing)的觀點出發。
我是復健醫學專家,同時也是病理與治療性運動的專家,將抗老化醫學和個人訓練、運動員體能管理與替代醫學等醫學之外的多方面領域知識融合,創造了「肌肉骨骼系統疼痛抗老化」的新領域。
要找膝蓋手術專家、醫學注射專家、體能訓練專家或者運動專家都很容易,
但卻很難找到能夠系統性整體管理的專家,
然而為了打造健康的膝蓋,最重要的其實是整體的照護,這也就是我寫下這本書的原因。
本書將最新的抗老化知識、替代醫學和訓練理論結合到復健醫學之中,為打造健康的膝蓋提出了實際而獨創的觀點,
教導大家:
不要過度使用膝蓋而導致造成損傷(消除 Removal)、
盡快讓膝蓋的損傷痊癒(重建Reconstruction)、
在狀態好的時候透過運動打造出最佳的膝蓋(強化 Reinforcement)、
以及增加了維持最佳身體機能的治癒(Healing),
組成了「健康膝蓋管理指南的四個階段」。
這裡描述的不僅是單純的理論,還包含了具體實踐的方法,我衷心希望它能成為大家隨時放在身邊,馬上就可以拿起來使用的實質性指南。
一開始比起詳細的指導,如果先注重根本原理的話,那麼在日常生活中就會更容易應用。
病因不明和難以提前預防的疾病很多,但關節的疾病是完全可以預防的,
並且根據我長期的診療經驗,可以肯定地告訴大家:
「治療沒有用,要治癒才行。」
從目前主要進行以治療為主的疼痛醫學管理觀點來看,「抗老化疼痛管理」雖然有點領先於時代,但就像疾病大流行如戲劇般地提前數位化一樣,我也期待這本書能夠讓大家的膝蓋管理模式由「治療」快速轉變為「治癒」。
試閱內容二
20 ∼ 30 歲的年輕人也可能會膝蓋痛
膝蓋痛以往都被認定為是40 歲以上才會出現的症狀,但近年來20 ∼ 30 歲族群的膝蓋疼痛病患也在增加中。最大的原因當然是運動。
通常膝蓋會受傷,如同大家認為的,「肥胖」確實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但是在20 ∼ 30 歲的年齡,比起因肥胖而導致膝蓋痛,更常見的是為了減重而勉強做運動才導致膝蓋疼痛。
不可否認,如果想要常保年輕並健康地生活,運動是非常重要的,
但問題是運動得過多時反而會出現問題,因為人們堅信運動得越多,就會越健康,也就開始對「運動」成癮。
根據在英國的研究顯示,跑步後體內有一種叫做「內源性大麻(Endocannabinoid)」的物質增加了30%。
「Cannabis」指的是大麻,內源性大麻素與體內大麻的成分相似。
就像適量飲酒也沒什麼問題,但過度飲酒身體會垮掉一樣,運動也會導致相同的情況。
如果每天狂喝酒,年輕時就會出現脂肪肝和胃潰瘍;如果每天過度運動,就會導致軟骨破裂和肌腱損傷。
事實上,過度運動可能比酗酒還要更危險,因為酗酒造成損傷的胃黏膜會再生,但運動導致受傷的軟骨不會再生。
膝蓋不好的年輕病患增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穿高跟鞋。
到醫院就診的30、40 歲病患中,大部分女性的共同特徵之一就是在20 多歲的時候穿著10 公分的高跟鞋,甚至跑來跑去也什麼事都沒有,但現在卻連5 公分高的皮鞋都不太能穿。
這是因為人類的膝蓋還沒有進化到能夠承受抬起腳後跟只用腳趾支撐全身體重的高跟鞋,
穿上高跟鞋的時候,首先腳踝會變得很不穩定,肌肉也會變得非常緊張,因此走路就會變得不穩,此時的膝蓋也會受到過度的壓力,並且對韌帶和關節軟骨造成壓迫,
除此之外,腳趾、脊椎還有可能因此變形。
但是大家很少會將膝蓋痛與穿高跟鞋聯想在一起,直到突然有一天膝蓋痛起來,變得很難穿上高跟鞋時才會知道。
這種情況和揮霍無度地把信用卡刷到額度全滿差不多,因此重點應該是在到達極限之前好好照護膝蓋才對。
試閱內容三
明確指出膝蓋疼痛的部位
+最常見的症狀,疼痛
肚子痛時,通常很難準確地知道哪個部位有問題,但膝蓋的話,痛的部位就是最大的問題。
所以去診療室之前,可以先用食指尖按壓膝蓋周圍附近,找出最痛的地方並做 上記號,醫生就能更容易診斷出問題。
膝蓋前側疼痛時,通常是膝蓋骨周圍(大腿四頭肌、髕腱、膝蓋大腿關節)有問題,膝蓋後側疼痛時,則較多是半月上軟骨板後側出現問題;
膝蓋內側疼痛時,通常是關節軟骨或內側軟骨板出問題,
但如果是膝蓋外側疼痛,那麼問題可能就在外側的肌腱和軟骨板、韌帶。
膝蓋痛而就醫時,最好用手一一指出是哪裡最痛,通常問題就在於那些部分的肌腱、軟骨板和骨頭等,讓醫生能夠診斷正確的部位是解決問題的開始。
+膝蓋浮腫積水
膝關節裡面原本就有幫助潤滑的關節液,膝關節腫到肉眼可見通常是因為關節液增加或者膿血淤積導致。
如果將關節囊比喻為裝入適當水量的氣球,關節浮腫則類似於裡面的水增多而膨脹起來,當關節內的構造撕裂出血或組織受損發炎時,關節就會浮腫。
如果覺得整個膝蓋痠痛,而且行動變得困難,那就是膝蓋腫起來了。
但若是有點不確定的話,可以目視比較一下雙膝的狀態,
正常的膝蓋可以明顯看到膝蓋骨骨骼的邊界,但當膝蓋浮腫時就沒辦法看清楚了。
十字韌帶(防止脛骨前後脫落的韌帶)或者軟骨板撕裂、骨頭受傷的時候,浮腫會變得更嚴重,這是因為當關節內充滿血液,關節發炎或軟骨板、十字韌帶等結構受損時,關節液就會增加,以發揮出更好的潤滑作用。
若是受傷沒有太嚴重,稍微腫個 1 ∼ 2 天通常就消下去了,但運動時如果時常發生這樣的情形,就很容易在無意中忽略,
但要注意的是這其實並不是受傷初期的訊號,而是接近最後警告的訊號。
如果在這個時候沒有採取任何行動,很可能就會出現退化性關節炎、肌腱炎或軟骨凹陷損傷等。
請記住,如果是那種放任不管也會自行完全恢復的問題,那麼膝蓋絕對不會腫起來。
+膝蓋發出的奇怪聲音
肌腱與周圍組織碰撞時發出的聲音就算大到旁邊的人都能聽見的程度,也不是需要治療的問題。
但蹲下又站起或者上下樓梯時也會發出聲音,是因為膝蓋骨下方的軟骨之間產生碰撞或者因為軟骨磨損,關節面變得凹凸不平,而出現骨頭卡住導致摩擦加重。
試想一下貨車鐵軌吧!
火車的輪子要正確開在鐵軌上才能平穩行駛,如果鐵軌變形了,那個區間就會發出劇烈的摩擦聲,或者是車輪生鏽之後變得凹凸不平時也會這樣。
所以當膝蓋變成那樣的時候,就表示膝蓋已經開始急劇磨損,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問題則是「關節炎」。
大家都會覺得「之前明明就還好好的,為什麼會突然變成這樣呢?」
但是已經跑過幾 10 萬公里的鐵軌,一旦出現問題就會瞬間毀掉。
軟骨也一樣,所以即使是小小的訊號,能夠敏銳地捕捉並進行治療也很重要。
雖然通常我們會認為,只要沒有發出聲音或者疼痛就不是什麼問題,
但如果哪天突然開始發出聲音,最好將它視為軟骨損傷的初期訊號並且乖乖接受醫生的診斷。
+突然劇痛而且關節卡卡的
平時明明好好的,但在做特定動作的時候,膝蓋卻像被什麼東西卡住一樣,動起來非常痛。
這種被稱為鎖住(卡住)現象,這是因為破裂的軟骨板夾在關節之間或者軟骨碎片在關節內轉來轉去時被卡住所造成的,
大部分隨著卡住的部分回到原位之後,症狀就會消失,
但如果反覆出現症狀時,最好透過手術去除軟骨碎片或者切除撕裂的破碎部分來解決。
這個症狀代表性的病症是剝離性骨軟骨炎(Osteochondritis Dissecans),是指膝蓋內的關節軟骨破裂,剝離後在關節內轉動,
而這些掉落的碎片隨著時間的流逝,會和其他組織黏在一起變得越來越大,
除此之外,當關節膜發炎的時候,關節內就會出現漂浮的碎片。
博客來在售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80417
延伸閱讀 >>
- 神經脊椎專家方鵬翔主任專訪(創業名人堂)
- 神經外科權威方鵬翔主任專訪(關鍵特搜)
- 方鵬翔主任:醫師手札目錄
- 方鵬翔主任:醫病互動目錄
- 患者分享:其他醫生不曾這樣告訴我
- 醫師好辣20240121完整版
- 足底筋膜炎治療,曾打PRP超過百萬的大姐的疑問
- 退化性關節炎,近20年來,看遍台中以南各大醫院......
- 椎管狹窄症:年紀大雙腳無力走不遠,到底是什麼原因
- 工商時報:方鵬翔用笑容反轉醫生嚴肅形象
- 患者留言:因為我缺一點錢不夠開刀用......
- 醫師手札:阿嬤的骨水泥
- 患者分享:妳就和它和平共處吧
- 醫病互動:只要多那麼一點點
- 醫師手札:搶救神經,刻不容緩
瀏覽更多內容 >>
臉書追蹤 >>
社團 >>
臉書社團:脊椎大小事
LINE群組:脊椎大小事
本內容僅供教育與醫療資訊推廣。任何手術與醫療處置均有潛在風險,本資訊不能取代醫師及醫療專業人員的當面評估或治療。
神經外科/神經外科醫生/神經外科醫生推薦/彰化神經外科/彰化神經外科醫生/彰化神經外科醫生推薦/員林神經外科/員林神經外科醫生/員林神經外科醫生推薦/神經外科醫師/神經外科醫師推薦/彰化神經外科醫師/彰化神經外科醫師推薦/員林神經外科醫師/員林神經外科醫師推薦/外科醫師/外科醫師推薦/彰化外科醫師/彰化外科醫師推薦/員林外科醫師/員林外科醫師推薦/神經外科權威/彰化神經外科權威/員林神經外科權威/神經外科門診診所/彰化神經外科門診診所/員林神經外科門診診所/神經科醫生/神經科醫生推薦/彰化神經科醫生/彰化神經科醫生推薦/員林神經科醫生/員林神經科醫生推薦/脊椎神經外科門診/脊椎神經外科醫生/彰化脊椎神經外科門診/彰化脊椎神經外科醫生/員林脊椎神經外科門診/員林脊椎神經外科醫生/脊椎醫師權威/彰化脊椎醫師權威/員林脊椎醫師權威/神經重症醫師/彰化神經重症醫師/員林神經重症醫師/神經重症專科/彰化神經重症專科/員林神經重症專科/脊椎神經壓迫治療/彰化脊椎神經壓迫治療/員林脊椎神經壓迫治療/脊椎側彎矯正/彰化脊椎側彎矯正/員林脊椎側彎矯正/肩頸酸痛治療/彰化肩頸痠痛療/員林肩頸痠痛治療/坐骨神經痛治療/彰化坐骨神經痛治療/員林坐骨神經痛治療/骨質疏鬆治療/彰化骨質疏鬆治療/員林骨質疏鬆治療/腕隧道症候群治療/彰化腕隧道症候群治療/員林腕隧道症候群治療/急性扭傷治療/彰化急性扭傷治療/員林急性扭傷治療/關節退化治療/彰化關節退化治療/員林關節退化治療